传统数据中心建设模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
数据中心建设快速增长是因为经济发展及市场应用的时代需求,而这种需求不只是体现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数量,同时还有质量。当下,传统数据中心建设模式的弊端正逐步显现,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应用的时代需求。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建设周期长,灵活性差
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一般要花费12至18个月的时间,甚至更长,在此期间一般还会遇到设计变更、工程界面协调、通信协议解析等问题,导致最终交付的成品跟事先设计的预期不完全一样。漫长的建设周期会延迟数据中心创造效益,还可能使建成的数据中心落后于市场发展,降低企业竞争力。同时,传统数据中心建成以后也很难进行扩容改造,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。
功率密度难以做高
大数据时代“要因果也要相关”,信息传输由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,这些特点都促进数据量呈指数级上升。在物联网时代,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每天将产生4TB的数据量,一家智能制造工厂每天将产生1PB的数据量,而一家云视频供应商每天将产生750PB的数据量。这些应用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压力陡增,而寸土寸金的数据中心不可能无限量地扩大建设面积,高功率密度建设正在成为行业趋势。传统数据中心一般采用房间级下送风制冷或者简单的冷通道封闭,很难满足高功率密度的需求。
高成本
高成本主要体现在建设初期的一步到位使初期投资大,而建成初期的业务量小,使数据中心工作在低载低效的状态下,电力损耗巨大。同时,机房的建制成本、管理维护成本,以及因建设周期长而延迟创造效益的间接成本,共同推高了总拥有成本。
维护和管理不便
设备厂商的不统一、接口及协议的不一致以及建制过程中的人为调整,使传统数据中心的维护和管理比较困难,管理人员将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。